当前位置:主页 > 要闻 > 正文
焦点播报:【渝论】两江评 | 如厕先“答题”?公共服务标识不应沦为“创意秀场”
来源:第1眼TV-华龙网作者:洞察网2025-11-20 19:03:15

近日,多地公厕标识因设计过于抽象引发热议。从正三角与倒三角“格斗”,到两条线与三条线“比多少”,再到大象与长颈鹿“分雌雄”,这些本应清晰指引方向的公厕标识,却成了让人进退两难的“谜题”,一度成为全网热梗。公厕里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设计乱象,实则暴露了公共服务中重形式轻实效、脱离群众需求的治理盲区。

公厕奇葩标识的出现,往往与设计方与管理方的考量不周有关。设计方把公共标识当成了“创意秀场”,沉迷于抽象化、个性化的表达,却忘了标识的核心使命是“清晰准确地传递信息”。而管理方的审批环节也存在疏漏,既没有站在普通用户的角度审视其实用性,也没有考虑老人、小孩等群体的识别能力,任由“创意”凌驾于服务之上,把“如厕”变成了考验想象力的“闯关游戏”。

公共标识的生命力,在于“人人可懂”的包容性。好的公共标识,不该是设计师的“私人作品”,而应是覆盖所有人群的“通用语言”——老人不用眯眼猜,小孩不用问家长,残障人士也能快速识别。如何才能“设计不失焦”?西安的特色标识给出了良好的示范:将唐代仕女、文士形象融入设计,却始终保留“男”“女”汉字与英文标注,既彰显文化特色,又不牺牲实用性。这证明,创意与包容从来不是对立面,真正的设计智慧,是让个性服务于功能,让特色贴合需求。


(资料图片)

规范执行与监督不够到位,是奇葩标识时有出现的重要原因。当前公共标识设计虽有推荐标准,却缺乏强制约束,给“创意过度”留下了空间。部分商家和管理方把“与众不同”当成卖点,将公共服务异化为营销手段,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服务初衷。要根治这一乱象,首先得筑牢标准防线,将“清晰性、普适性”纳入公共设施设计的硬性要求,明确标识需包含图形、文字双重指引,且字体尺寸、颜色对比也需满足远距离识别需求。其次要强化全流程监督,审批时严审实用性,运营中畅通反馈渠道。

公厕标识虽小,却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试金石。公共服务的本质,是解决群众的实际需求,而非制造困扰。从“猜谜式”标识到“人人可懂”的指引,差距不在于设计技巧,而在于是否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正如网友所言,大家对公厕标识的需求从来都很朴素:不用费脑、不用纠结、一眼看清。

民生无小事。公共服务的温度,恰恰藏在这些“不折腾人”的细节里。摒弃华而不实的“创意执念”,坚守包容普惠的设计原则,筑牢规范执行的制度防线,才能让每一个公共标识都发挥应有的作用,让公共服务真正温暖人心。

作者:刘纯银

编辑:曹叶 赵铁琥

审核:高欣然

监制:白永茂

华龙网两江评投稿邮箱: liangjiangping@cqnews.net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洞察网 最新资讯

相关文章

评论排行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