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要闻 > 正文
叔本华:谁能登临而一语不发?
来源:经济观察报作者:洞察网2025-09-24 14:10:04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哲学巨擘尼采这句脍炙人口的箴言,指出了欲成大器须先承受孤独与艰苦的道理。其实,这句话未尝不是尼采本人的心理写照,他充满天才性的哲学思想不被世人所理解,在极度痛苦和孤独中最终走向了精神崩溃。

有此际遇的哲学家又何止尼采一人呢?尼采心中的“我的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教育者”“我的先驱”叔本华,大半生默默无闻,始终以自负与孤傲的态度对抗外部世界的忽略与冷漠。尼采的这句话还有下文:“我的时代还没到来,有的人死后才重获新生。”幸运的是,叔本华不用“死后重生”,在生命的最后10年,他终于名声大噪——“就是这样一个神秘的人物,他正在颠覆自康德去世以来由大学教授们建构起来的整个德国哲学体系”。


【资料图】

德国传记作家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的《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年代》讲述了阿图尔·叔本华普通却又不凡的一生,展现了这位哲学家如何闯入了哲学的圣地,打碎了前人的物件,又是如何重新建构全新的思想家园。但这部著作并非只是记录叔本华的生命轨迹,而是以他为中心,勾连出整个“哲学的狂野年代”。

《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年代》

[德]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 著

钦文|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年3月

这是哲学巨擘层出不穷的年代,也是哲学思潮狂飙突进的年代,除了叔本华的意志哲学,作者还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阐释了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尼采等人的思想学说,进而呈现了一幅长达百年的哲学王国的绚丽图景,描绘了那些熠熠生辉的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

就个人的阅读偏好而言,我对传记文学一直情有独钟。这种偏小众的类型文学不仅呈现了一个人或平凡或传奇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备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阅读被书写者的生命历程,我们可以收获充沛的思想资源,丰厚自身的生命体验,进而观照外部,审视自我,挺进广阔的世界,打开全新的视野。

杨德昌借由《一一》表达了对电影的赤忱之情——“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而每阅读一部优秀的传记文学,相当于延长了一倍生命;阅读了更多的人物传记,我们可以看见“无穷的远方”和“无穷的人们”,并将传主的生命体验嫁接到自我的“曲木”上,在他者的人生风景中完成自我的迭代与重生,无限趋向“笔直的”人生。

在传记文学类型中,我认为哲学家的传记可能是最难写的,因为写作者不仅要对传主生平有十分详细的了解和把握,还要系统学习其学说,透彻理解其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阐释传主的行动和抉择,以及这些行动和抉择背后的深层逻辑。而哲学思想往往又是极为晦涩难懂的,这就需要写作者流畅的书写能力和坚实的学术素养,尤其是在哲学方面要有深入研究。

依此来看,《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年代》是成功的。作者详略有致地选取了叔本华一生中多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片段,尤其是那些对他的哲学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时刻,并将生命历程与哲学思想有机融合,有条不紊地讲述了他的家庭生活、社会关系和哲学事业。

叔本华生于大富之家,一生未婚,家庭成员只有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母亲约翰娜和妹妹阿黛拉三人。父亲在生前已经为叔本华规划好了人生路线,那就是继承祖业,学习经商,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和“世界公民”。父亲去世之时,叔本华只有17岁,但父亲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他怀着尊重和敬畏之情,按照父亲的意愿进入商行实习,暂时把对哲学的热情搁置一旁,只能在闲暇的阅读中享受思想的抚慰。

母亲比父亲年轻20岁,具有开放的心态和新潮的思想,与歌德、格林兄弟、施莱格尔兄弟皆有交往,后来还成为一名小有成就的小说家。是母亲解放了叔本华,将他从商行和账本中拽了出来,鼓励他摆脱父亲的设计,勇敢地走自己的道路,就像她在信中所写的,“我眼中含着泪水恳求你,你不要欺骗自己,认真、诚实地面对自己,你一生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是生活在大城市里成为受人尊敬的富人,还是生活在孤寂之中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经历了一番挣扎,叔本华最终选择了后者。他说,“生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我下定决心,用思考生命的方式度过一生”。叔本华本应感激母亲,两人却在对亡父的态度、遗产分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上产生了无法调和的分歧,最终断绝了往来,直至母亲晚年时才稍稍恢复了通信。

对于天才来说,成为社会中安守本分的一分子并非他们的义务,他们只是在很努力地适应世俗社会的生存法则和交往习惯。叔本华亦是如此,他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却未必是一个合格的良师益友。在日常交往中,他在某种程度上是天才与疯子的结合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识的累积,他愈发狂傲不羁,恃才傲物,在自己的哲学王国中建造了一道密不透风的堡垒,容不得批评与反对的风声。

在魏玛的时候,母亲便提醒他,“你的个性、你的言论、你的观点、你的评判、你的习惯”都“令人十分厌烦,让人难以忍受”“你自己还有那么多缺陷可以让人挑剔,他们尤其不能忍受的是你那种轻蔑的态度”。但是叔本华并没有听进母亲的劝诫,反而愈发固执己见,在生活与学术上都不愿妥协。

在德累斯顿的4年时光中,与人辩论时,“他凭借着自己那种不加掩饰的直来直去的方式往往扮演一个让人讨厌的角色”。在生命中的最后28年时光,他定居在了法兰克福,常去豪华的英吉利饭店吃午餐。一方面,他古怪的举止成为别人嘲弄和讽刺的对象;另一方面,他在与人谈话时仍听不进别人的观点,用不耐烦的态度贬低对方。音乐评论家克萨韦尔·施奈德·冯·瓦尔腾希就提到过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细节——当他在训斥自己的鬃毛狗时,将它唤作“你这个人”,然后便将恶狠狠的目光投向邻桌的人。

与黑格尔学术竞争的失败,是叔本华人生中一个虽然极为短暂却至关重要的时刻。为了将康德之后的哲学从黑格尔的“魔爪”之中拯救出来,1820年他在柏林大学教授哲学,并以“复仇者”的身份自诩。然而,他既低估了黑格尔的思想精神的力量,也高估了自己的意志哲学的魅力,黑格尔的课堂座无虚席,场场爆满,而叔本华的教室却门庭冷落,寥无几人。

仅仅半年的时间,失意的叔本华便离开了柏林。他在手稿本中以满怀失落甚至愤慨的情绪写道:“在我生活的这个时代,我的学说无法发挥影响。这个时代只是一块土壤,站立其上的是我的躯体,然而这仅仅是我这个人身上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而已。”

著名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马克斯·霍克海默曾如此评价叔本华的哲学,“在叔本华逝世后的这个世纪里,历史不得不承认他看穿了历史的本质。叔本华揭示了事情的全部真相。叔本华是一位有着深刻洞察力的悲观主义者。今天,世界最需要的是叔本华的观念——因为他的观念正视着绝望,因而在面对绝望时,反而更知道希望”。这句话精准概括了叔本华的哲学精髓。

他是唯意志论与现代悲观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之一,还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在最知名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他系统阐释了自己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康德、印度宗教与哲学(婆罗门宗教、《奥义书》)是构筑叔本华哲学体系的三根支柱,也是他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他将世界分为表象世界和意志世界,前者与婆罗门教中的摩耶之幕、康德哲学中的现象类似,世界只是一个假象,是直观的显示,如柏拉图《理想国》中著名的洞穴隐喻,我们看到的只是虚幻的投影,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世间万物的本质。

与之相对的则是意志世界,这一概念上承康德的“自在之物”,下启尼采的“太一”。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是最确定的东西,是对自己身体的自我体验,因为只有体验到的意志才是“最实在者”。作为叔本华哲学思想中的核心命题,意志不是理性,不是道德,也不是精神,“意志只在行为活动中使自己现身,事实上它应该被理解为某种无法抑制的冲动,确切地说是盲目的冲动,某种非理性的欲求。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这种盲目的冲动,一切表象中的活动只是使人们感觉自由的假象。意志是一种不能被克服的东西,人类每一行为都是意志的现身”。

除了哲学、音乐、诗歌、歌剧等,叔本华也酷爱登山。1804年6月30日,16岁的叔本华登上了海拔1600余米的斯涅日卡峰,体验到了登临送目的壮志豪情,继而在山坡木屋的留言簿上写下了一句话:“谁能登临而一语不发?”

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他在深邃浩瀚的哲学思想中同样感受到了这种难以言表的冲击反应和震惊体验,它融合了激情与智性,有狄奥尼索斯的狂醉,更有阿波罗的法则,就像他在1811年游览哈尔茨山时的感受,“哲学就是阿尔卑斯山脉中一条高峻的山路,只有一条崎岖的羊肠小径能够通向这条路,可是中间必须经过尖利的山石和刺人的荆棘才能抵达。……而他本人则一直站在阿尔卑斯山上呼吸着纯净、凉爽的空气,此时他已经看到了太阳,而脚下的世界仍沉睡在黑暗之中”。

叔本华选择了“发声”,写下了一系列影响后世的哲学著作,这个“人类最伟大的天才”“无与伦比地壮丽而清晰地反映了整个世界”(托尔斯泰语)。

黑格尔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来比喻哲学,意指哲学是反思的活动和沉思的理性。叔本华这只“猫头鹰”发出了哲学的长啸,到了“黄昏时分”才听到回响。大器晚成的他,在生命最后的时光终于获得了渴盼已久的光环与荣耀,然而此时这些已轻盈如浮云,对他没那么重要了。为了回绝络绎不绝的来访者,他说道,“尼罗河流到了开罗。” 正如他的另一句名言,“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

1860年9月21日,72岁的叔本华与世长辞,“漫长的生活道路”终于走到了尽头。只不过这次,尼罗河是真的入海了。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财经频道 财经资讯

相关文章

评论排行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