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要闻 > 正文
从草原酸奶到沙漠药材 特色产业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搜狐网作者:洞察网2023-08-04 17:57:53

从大上海到大草原,一杯“草原酸奶”如何让合作奶企的订单翻番,又如何为牧区百姓增加就业岗位?


(资料图)

从青藏高原到四川盆地,一头“李恰如牦牛”如何连通产销两端,又如何让大山里的牧民挣到大城市的钱?

从线下到线上,一根“沙漠人参”如何助力黄沙变绿洲,又如何凝聚共识,实现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共赢?

2023年8月,我国市州层级乡村振兴局全面挂牌进入两周年重要节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封面新闻记者在草原、高原、沙区选择了三个样本,试图从特色产业角度,探寻两年来的乡村振兴经验。

位于甘肃碌曲的李恰如牦牛生态养殖示范基地,探索特色产业助力经济发展。封面新闻记者卢荡摄影

一杯“草原酸奶”

如何助力牧区百姓就业?

8月1日,北京,在西城区工作的张女士点了一杯牛油果茉酸奶。按照自己口味,她加了巴旦木。将茉酸奶当作下午茶的张女士并不知道,这个成名于上海,目前拥有1600余家门店的品牌,与内蒙古大草原有着密切关联。

从北京向西北,驱车约三百公里,或者搭乘不到两小时高铁,就是被誉为“中国草原酸奶之都”的内蒙古乌兰察布。

2020年,上海伯邑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与内蒙古第三大乳品企业——兰格格乳业有限公司达成合作,选用草原酸奶研发生产酸奶产品。三年后的这个8月,茉酸奶品牌创始人赵伯华或许也没想到,这次源自商业的合作,使其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一分子。

赵伯华的商业伙伴——茉酸奶品牌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顾豪对封面新闻记者表示,“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们2020年决定到内蒙古大草原寻找好品质的酸奶时,其实挑战非常大。”他解释说,“我们当时不到30家店,酸奶消耗有限,而酸奶工厂必须有一定的产量。此外,酸奶保质期极短。引入草原酸奶,必定会大幅增加原料成本和配送成本。”

如何实现草畜平衡,是碌曲牧区在乡村振兴中探索的重要命题。封面新闻记者卢荡摄影

为何选用草原酸奶?顾豪表示,“一是为了更好的品质,二是作为一家中国企业,最终要回馈社会。当时,我们的初心就是中国人应该用中国的酸奶。中国的酸奶哪里最好?应该是内蒙古。”

“不同菌种、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牛奶,发酵出来的酸奶都会不同。”赵伯华说,之所以选择内蒙古酸奶,是因为它有不可替代性。“草原上的奶牛吃的牧草不一样,牧民对酸奶有几百年的工艺研究,我们相信和尊重这种酸奶文化和传承。”

位于乌兰察布的兰格格乳业,是内蒙第三大酸奶企业。从鲜奶进厂到成品出厂,要历经数十项检验。最后,由冷链物流寄送各地。

“我们已在全国建立9大仓库,要求的供应标准是T+1,就是今天报货明天送到。当然,也会根据不同门店的固定销售情况,一周几次配货上门。”在顾豪眼中,兰格格这个大草原的合作伙伴,不仅拥有国际化工厂,还有两个特殊所在——一是其传统手法发酵的蒙古酸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作为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一直在助力。

“企业发展,不只关注经济效益,还应该关注社会效益。”顾豪说,现在,每月从乌兰察布采购的酸奶达一千多吨,这个数额还在增长。

“我们与兰格格合作,使其订单量翻了一番,对企业发展也是助力。因为订单量大,我们还深入工厂和兰格格团队一起搭建、梳理生产线、供应链,包括专门为我们搭建的冷链运输。”顾豪认为,兰格格对他们来说已不是简单的供货商关系,而是合作发展的关系。

记者注意到,在双方达成合作第二年的5月,乌兰察布市乡村振兴局挂牌。组建各级乡村振兴局,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

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让农牧民吃上产业饭,走好小康路,是乌兰察布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在当地,“麦菜薯、牛羊乳”六大优势产业中,乳制品占据着重要地位。

为草原人民增加就业、增加收入,成为顾豪衡量合作成功的标准之一,他表示,“茉酸奶计划长期与内蒙古合作,助力草原奶业经济发展。”

8月2日,由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农业大学益生菌研究中心、乌兰察布市主办的第五届中国草原酸奶大会开幕。大会期间,茉酸奶与集宁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获得“卓越合作伙伴奖”。赵伯华谈及此,更加坚定了在大草原深耕的决心。

8月2日,由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农业大学益生菌研究中心、乌兰察布市主办的第五届中国草原酸奶大会开幕。茉酸奶与集宁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获得“卓越合作伙伴奖”。

一头“李恰如牛”

如何用科学养殖提升收入?

8月,李沅峰迎来从四川成都到甘肃碌曲投资的两周年纪念日。此前,他刚被授予一个新身份——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招商大使”。

从前来投资到帮助引资,李沅峰身份之变的背后,是他在当地扎根的加深。

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甘青川三省交界的碌曲,是“甘肃重要牧业生产基地”之一。“85后”副县长王盛告诉封面新闻记者,碌曲草场628.43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595.98万亩,其中草畜平衡区510.98万亩,禁牧区85万亩。“牦牛产业是碌曲畜牧业经济的基础和支撑,也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不仅如此,牦牛和高寒草地组成的草畜系统,对高原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

2021年,通过招商引资,李恰如种畜场2万亩草原及附属设施由李沅峰所在的甘南州尕秀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承租。他要在这个有着六十年历史的国有牧场,打造牦牛生态养殖示范基地。

在这个基地,世代生长于此的牧民看到了迥异于传统的牦牛养殖方式——圈养、放牧、补饲“三结合”的科学养殖。

总经理李沅峰相信,这一“顺势养殖法”将助力碌曲做大牦牛产业,也将让牧民感受到传统养殖与现代养殖的收益差距。

在王盛看来,推进牦牛由传统放牧饲养向“夏秋放牧、冬春舍饲或补饲”转变,是减轻天然草场压力,确保草畜平衡的重要路径。

生态优先,总量控制,在天然草场科学利用的基础上推进草畜联动。在李沅峰眼中,畜牧业现代化,除了养殖,还有品控、销售等诸多环节。不仅要建立产品标准和评价标准,还要推进养殖规范化、加工标准化、物流现代化、营销网络化。

27岁的才让加,是从碌曲牧区考出去,又最终回到家乡创业的大学生。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的他,虽已结婚并撑起一个家庭,但面对记者,依然显出腼腆。

“大学毕业,也想到大城市工作,但家乡更需要我。”2022年中秋节前三天,他收到一件特殊礼物——碌曲县博纳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营业执照。作为法定代表人,这家公司承载了他振兴家乡的期望。

在这家公司的股东名单上,记者看到尕秀农业的名字。李沅峰说,“希望为当地培养更多人才,也希望更多助力当地振兴。”

才让加在李恰如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学习养殖、管理、运营等方面的知识,他希望依托所学,帮家乡的养殖户获得更高收入。

在李恰如基地,碌曲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英环也谈及自己的思考——牦牛产业健康发展,是牧区群众防止返贫的有效手段和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如今,在四川盆地的成都,也能品尝到李恰如基地的牛肉。

甘肃省临泽县防沙治沙大户王延福站在曾经被风沙掩盖又重新修筑的路边说,“再难也会坚持。”摄影封面新闻记者卢荡

梭梭林和寄生在根部的肉苁蓉,成为王延福父子带领周边村民共同致富的“绿色振兴基地”。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根“沙漠人参”

如何带动农户共同致富?

“车开着开着,路找不到了!”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蓼泉镇双泉村,王延福花200多万在沙漠里修的20多公里硬路,修完不久,就被刮来的沙盖住了。

被风沙卷走的希望,还远不止如此——春天种下的梭梭,一场大风,几乎一半被连根拔起。王延福望着记者满脸疑惑——“我到底应不应该承包这片沙漠,种梭梭、种苁蓉?”

双泉村,虽名为双泉,但其实就在沙漠边缘。王延福的儿子王建龙坐在父亲创建的绿盈农场对记者说,“我小时候,这个地方,大人是不让来的。童年印象里,这里就是无人区”。

上世纪90年代就靠畜禽养殖成为“百万富翁”的王延福,是村镇上的名人。2015年,当他以27.4万元竞拍到南沙窝9010亩沙地30年经营权,开始治沙植树时,村里很多人都认为“王百万烧包了!”他们认为,“沙窝就不是人治的,要能治早就治了。”

“不仅村里人不理解,我也不理解。”2015年,30岁的王建龙正在“北漂”,父亲建议他回家一起创业。王建龙最终说服自己回到甘肃,“是被父亲的精神感动了”。他说,“谁不希望家乡好?我小时候都不知道春天是绿色的,因为更多是土、是沙。”

刚创业的南沙窝什么样?“没水、没电、没路”,但这对王延福来说,不是最难的。没路,可以修,修完被沙子盖住,可以再修;没水,可以从数公里外引水;没电,可以想办法架线。真正的难,是难以言说的。“当年,我们种了2000亩梭梭,一棵棵浇灌,看着逐渐成活的苗,就仿佛看到了希望,谁想一场沙尘暴,迎风面的梭梭被连根拔起。妻子哭了,我也哭了。”

“怎么办?路是自己选的,再难也要坚持下去吧!”补植梭梭苗时,王延福吸取教训,在周围设置黄土方格或麦草方格,提供安全屏障。在精心管护下,2000亩梭梭终于在沙海生根。

2016至2018年,他加快脚步,定植4000亩梭梭苗,同时种植适宜沙地生长的2000亩沙枣。也是从那时起,一刮风就漫天的沙子,越来越少。

沙漠绿了,百万身家却没了。“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200多万债务。”怎样既治沙又赚钱?王延福看准了寄生在梭梭根部的肉苁蓉,为了让“沙漠人参”落户,他白天访专家、夜里查资料,多方打探种植信息,细致研究种植技术。

2017年6月,他从新疆购来种子,开启300亩试验田。按照肉苁蓉生长规律,播种后最快三个月就能接种成功。关于那段日子,妻子记住这样一个细节——“接种三个多月后,王延福悄悄刨开穴坑,查看有没有成功?这一步,对我们一家太重要了。”10月15日,王延福终于看到希望——接种成功。这一天,他一直记得。

如今的绿盈林场,已有梭梭林5000多亩,嫁接肉苁蓉3000余亩,年产肉苁蓉鲜货8吨。从沙漠到城市,从线下到线上,“沙漠人参”走向了全国。

8年过去,王延福把家乡这片沙漠建成了公益林管理区、中药材种植区,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共同致富。

封面新闻记者卢荡见习记者何金蓝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相关文章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