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要闻 > 正文
河北初步建立起自然保护地体系
来源:河北日报作者:洞察网2021-10-12 13:18:22

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近年来,我省有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到2020年底,全省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地276处,去除交叉重叠区域后总面积为1.40万平方公里。其中,自然保护区41处、风景名胜区51处、森林公园105处、湿地公园56处、地质公园19处、沙漠公园3处、海洋公园1处,初步建立起自然保护地体系。这些保护地建设,使我省超过60%的物种和80%的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万紫千红的花草树木、千姿百态的虫鱼鸟兽,是美丽河北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植被结构复杂,种类繁多,是中国植被资源比较丰富的省区之一。据初步统计,我省共有高等植物204科、940属,3000多种,占全国野生高等植物总数的8.47%。其中蕨类植物21科、裸子植物7科、被子植物144科。我省动物资源比较丰富,分布有陆生野生动物540多种,其中兽类87种、鸟类420种、两栖爬行类34种。现有国家一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42种,国家二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102种,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126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褐马鸡为我国特有物种,其他珍稀动物还有青头潜鸭、东方白鹳、黑嘴鸥等。

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我省颁布实施了《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河北省植物保护条例》《河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河北省湿地保护条例》《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

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初显规模。我省多个保护地、科研机构、动物园、植物园和花卉园等为迁地保护提供了平台,并开展了一系列珍稀濒危物种的保育对策研究,这些成果为物种的迁地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河北梨进行了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为该物种的保育奠定了基础;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共同实施了麋鹿迁地保护实验项目,在麋鹿繁育、采食、集群和病症等方面获得大量数据,为种群扩繁及后期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种质资源保存和生物标本储备快速发展。我省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种质资源的收集、储备及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河北大学博物馆、河北师范大学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标本馆)的建立,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标本的收集和保藏,在我省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下一步,我省将有效遏制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完成全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探索建立全省生物多样性的评估、监测、影响评价和预警体系;建设生物多样性信息基础数据库和管理平台;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机制及快速应对体系;积极开展珍稀动植物的研究保护工作,加强珍稀濒危动植物迁地保护和人工繁育,形成一定数量的濒危动植物种群,推动全省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保护。

[责任编辑:linlin]

相关文章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