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属高校教师职称不再实行“终身制”
“评论文”改为“评成果”,制定教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不同侧重的评价标准;学术不端将纳入黑名单
昨日,记者从北京市人社局获悉,北京近日新修订出台了《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聘任管理办法》,高校教师将进行分类评价,职称和岗位聘任实行聘期制,同时将加强职称评审权下放后的监管。
看点1
评职称不再“只看论文”
北京市人社局介绍,2005年,北京出台了《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聘任管理办法(试行)》,在全国率先下放高校职称评审权,开展了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将教师岗位聘任条件和职称评价标准合二为一,尊重用人单位的自主权,由高校根据学科特色和发展需要,制定不同层次教师岗位的聘任条件,按照规范的程序,以岗位聘用替代职称评价,实现“想用的评得上,评得上的用得好”。
此次改革,将高校教师职称从“一把尺子量到底”改为“干什么、评什么”,强化教师以教书育人为主。在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将高校教师按照教学为主、教学科研为主和社会服务为主等进行分类,制定侧重不同的评价标准。
同时,建立高校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从“评论文”改为“评成果”,教师可从论文、论著、精品课程、教学课例、专利、研究报告等不同成果中,任选最能体现能力水平的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内容。
看点2
职称评定“能上能下”
完善后的新模式,进一步强化了教师职称的“能上能下”。在实际操作中,职称和岗位聘任均实行聘期制,期满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高校可根据教师与岗位的适用情况,低聘岗位等级直至解除聘用。
北京市人社局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这一制度设计保障了高校的用人自主权,避免职称终身制引发的惰性,使人才“评得上、用得好、留得住”。
这位负责人表示,放权不等于放任不管。在保障高校用人自主权的基础上,市人力社保局将加强对教师聘任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
据悉,在高校制定本单位教师聘任管理办法时,市人社局将进行指导和审核把关,确保高校教师评聘制度合规合理。在高校开展聘任工作时,需进行评议前公示和聘任前公示,广泛接受教职工和社会监督。在高校完成聘任工作时,市人社局将对聘任程序和结果进行验收,确保聘任结果的真实有效。
同时,办法规定,高等学校教师的岗位工资“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根据聘用职务确定。
看点3
“聘委会”考核职业道德
按照管理办法的规定,高等学校应成立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负责制定本校教师职务聘任工作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聘委会可按校、院(系、所)分级组建,一般由校、院(系、所)、学术委员会、人事、教学、科研等部门负责人及教师代表组成,成员不少于7人。
聘委会下设考核组和评议组。考核组负责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从业操守、业务能力、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进行考核。评议组负责对教师的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进行评议。同时,办法也提出了聘任教师的明确程序,包括发布考评前公示,考核、评议,确定拟聘人选,验收,聘任前公示,聘任结果备案等。
此外,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应于每年3月31日前,按照管理权限向市人社局进行聘任情况和聘任结果备案。聘任过程有关材料档案应妥善留存至少10年,保证聘任全程可追溯。
同时,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聘任过程中,如发现应聘人员存在弄虚作假、学术不端等严重失信行为,取消其应聘资格和聘任结果,纳入失信黑名单,按照国家及本市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对于违反评审纪律的评审专家,应及时取消评审专家资格,列入“黑名单”。
讲述
“论文压力分散了教学精力”
北京某高校博士于杰毕业后从事教师工作,去年评上了副高级职称。他告诉记者,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过去和论文直接挂钩,做论文的压力非常大,不仅分散了许多教学精力,也影响到自己的健康状况。
“我经常为了一篇论文长期熬夜,如果第二天有课,还要完成备课才能睡觉。有时,晚上只有一两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于杰说,他曾经看到媒体报道高校教师猝死的新闻,总担心自己会猝死。“由于论文压力大,教学成为做论文之余的工作。”于杰说。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程德安表示,过去高校教师无论是职称评定,还是岗位晋升,往往只注重发表论文的数量,揽课题、发论文才是“正事”,授课认真与否只能“凭良心”。这种评价标准已不符合时代要求,甚至成为迟滞专业人员冒尖的障碍。
从“评论文”改为“评成果”,北京市人社局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这体现了北京市“职称评审更注重考核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绩效、创新成果”的政策考虑。
于杰介绍,在职称评定上,他所在的高校已经慢慢发生改变,由注重论文数量到重视论文的质量,同时,专利、研究报告,包括智库成果(即为政府提供的决策贡献),都可以在职称评定上加分。
北京大学一位参与职称评定工作的专家向记者表示,落实人社部相关改革精神,北大已经在教师职称评定方面开展了多项改革举措,教学成果完全可以作为职称评定的加分项。
不过这位专家也表示,论文更讲究创新性,也是比较客观的评定指标。“实际上,教师应该在教学上投入更多精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引入教学方面的指标一定要建立好公正评价的机制,你的课程一定是专家和学生认可,在这方面,高校也应该思考创新评价方式的问题。”这位专家表示。
观点
“高校不能鼓励铁饭碗”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过去高校在评、聘方面的问题集中表现在过多的行政手段管理,同时“能上不能下”,一旦评上教授,就一劳永逸了,产生了许多弊端。
“高校不能鼓励铁饭碗,北京的政策激发了高校教师的内部活力,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也是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的重要举措。”汪玉凯说。
同时,汪玉凯认为,在教师聘用机制中提出专家介入评价,这就避免了行政领导说了算的状况出现。“行政领导有时缺乏本专业的知识水平,专家参与显示了聘用工作的专业性,也更容易被教师认可和接受。”
不过,汪玉凯也表示,好的政策在于实施。“过去我们也提出高校教师的评聘分开,但落到实处的地方少。北京的举措关键是要执行好、实施好。北京的高校集中,高校引入竞争机制将对全国高校的职称评定、职务聘用方面的改革产生示范效应。”记者 吴为
[责任编辑:linlin]